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影响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影响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

  

  2019年5月25-26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影响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在兰州大学召开主题为“欧亚大陆中高纬和高海拔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题研讨会。会议由第二课题承担单位兰州大学主办,第二课题负责人董广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旨在从多学科的视角,讨论欧亚大陆中高纬与高海拔地区的人类迁徙、文化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历史,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和动力,推动项目产出亮点成果和新进展。来自中科院青藏所、古脊椎所、昆明动物所、青海盐湖所、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众多国内科研单位与高校,以及澳大利亚、伊朗、蒙古等国家共计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发虎院士作为特邀嘉宾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并宣布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支持下的“东西方交流与文明发展联盟”(association for trans-eurasia exchange an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tec),今后atec将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韩建业教授、崔银秋教授、黄小忠教授、hassan fazeli nashli 教授、chuluunbat munkhbayar 副教授和john dodson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从考古学、基因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了了欧亚大陆史前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草原人群起源于扩散、史前农业发展,以及古环境变化过程与动力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

陈发虎院士发言

  在最新研究亮点汇报环节,张东菊副教授、张晓凌副研究员、王传超教授、李玉春博士和黄伟教授等,分别讲解了各自在考古学、古基因组、现代线粒体基因组和西风模式气候模拟

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亮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著名期刊上,部分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重要内容。

  之后,baasankhuu tserenkhand 教授、王萍研究员、王辉副研究员、刘向军副教授、胡钢副研究员和鲁鹏副研究员,围绕过去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变化关系的主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安成邦教授、李建勇教授、张俊娜副教授、兰错博士、张宜婷博士生和董广辉教授围绕新疆地区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丝路文明演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季风区气候变化与历史时期王朝兴衰关系,以及史前东西方交流影响下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变化等问题做学术报告。

  最后的讨论环节由陈发虎院士主持,与会专家对比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料和线索,重点梳理了欧亚大陆,尤其是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群扩散和东西文化元素的交流历史;并重点讨论了丝绸之路历史时期的划分,与会专家一直认为,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草原之路(草原通道,4000 bc-2500 bc),该时期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最早碰撞,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主要通道是欧亚草原,但文化互动的强度很低;(2)绿洲之路(农业之路,2500 bc-100 bc),该时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强化的时期,尽管欧亚草原仍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但绿洲通道已成为最重要的东西方交流通道;(3)丝绸之路(138 bc-1539 ad),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到明朝关闭嘉峪关为终点,该时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新时代丝绸之路(2010 ad~至今),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起始,新一轮的经贸、文化、信息等交流在欧亚大陆蓬勃展开。

  本次会议覆盖的学科面广,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中高纬和高海拔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问题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在全新世亚洲中部人群扩散和文化交流、气候变化历史及其动力等方面的讨论尤其热烈,为项目主要研究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对关键科学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研讨会现场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