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乐在旷野追寻中 -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办事指南
 
创新风采录
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 >> 党的建设 >> 创新文化 >> 创新风采录
 
刘东生:乐在旷野追寻中

    已87岁高龄且获得了国际国内最高荣誉的刘东生院士,隐瞒着心脏上的3个支架,在2004年9月上旬,兴致勃勃地去了荒芜人烟的罗布泊继续着他的人生追寻。一生习惯于野外生活的他,在荒漠中静静地、幸福地、快乐地探求着。 

生命,为追寻而来 

    刘东生出生在天津葛沽。日本入侵中国后,他便到昆明上西南联大。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他从清华大学机械系转入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学习。没想到,自此,这辈子再也离不开野外生活。
    刘东生第一次参加对黄土的考察是在1954年,那年他37岁。那是一个由多位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小组。一天,考察组来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傍晚,考察队歇息散步时,刘东生发现不远处有一排水平而整齐的灯光。对于一个黄土高坡上的小镇来说,不可能是楼房,但那建筑会是什么呢?刘东生第二天便顺着头一天晚上看见灯光的方向找了过去。
    来到跟前,刘东生发现那整齐的灯光是老乡住的窑洞里发出的。进入窑洞,刘东生看到窑洞顶上的淀积层水平延伸得很长,黄、红相间,三层窑洞都同样是以料姜石做天花板,黄土做墙,红色的土做地。这里有什么秘密?回到驻地,刘东生便请教土壤学家朱显漠。朱显漠院士告诉他,以前被杨钟健先生称为“红色的土”这部分其实也属于古土壤层。自此,刘东生便展开了对黄土的研究。
    据推测,250万年前黄土高原是一片美丽的草原。初期,草原上的草能拦住从西部吹来的沙尘。他细细地算了算,每次的风沙若带来0.01毫米厚的尘土,每年若10次就能积0.1毫米,10年1毫米,100年1厘米……到现在,黄土高原上最厚的地方已经达250米,也就是说,现在的黄土高原已经存在了250万年,从地质上讲,中国的干旱史也有250万年了。
    刘东生说,如今,中国一代代研究黄土的人们还在读着黄土这本书,希望在解读这本“天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中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演变的历程和规律。
    从黄土到戈壁,从青山到雪域,穿过大江南北,不分寒暑春秋,刘东生日复一日地画图、记录、分析。60多年来,他默默地忘我思考,两部黄土“天书”不知不觉地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在这部“天书”中,10条1000多公里的黄土剖面绘就了,大陆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也得到了肯定,黄土形成的“新风成说”也与世人见面了。
    刘东生不仅在黄土中寻觅着历史,而且从黄土的历史中寻找着地球的未来。他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提出古气候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国际科学界所折服。
    他还参与和领导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等高山科学考察,一生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鉴于他发现和解决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的重大贡献,他获得了2002年度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和2003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探究,为追寻所托 

    刘东生曾经当选中国探险协会主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刘东生参加以冰川学家施雅风为首组织的科学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和川藏公路进行考察。据悉,希夏邦马是当时全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惟一尚未被人类涉足过的处女峰。
    一天晚上,一名考察队员拿着一块捡到的石头来找刘东生,并告知是在海拔5900米冰川旁的岩石里拾到的。刘东生左右前后细细分辨着这块冰冷的石头。他突然发现,这是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善于思考的刘东生很快联想到,阔叶树在西藏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米处是上限,可这块石头却出现在高于这个上限几乎1倍的地方。这石头里面隐藏了什么?国际地学界一直以为青藏高原隆起已久远,可隆升的时间究竟是何时?
    结束考察后,刘东生在北京找到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对化石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这块化石属于高山栎,只有200多万年!它充分证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在200多万年中的事情,而且上升了3000米!
    在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上,他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来自环境演化研究的启示》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环境问题研究本身就是环境演化的研究,而环境演化在研究未来的时候更需要认识现在和过去。
    目前,刘东生在主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的重大基金课题及“南极晚更新世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背景的研究”等项目。同时,他还领导、参与多项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带领中青年科学家继续向世界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高峰攀登。

?(本栏目与科学时报社合办)
(科学时报记者 王静)

 
 
 
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
网站地图